钝化膜的形成
不锈钢中含有铬(Cr)元素,含量一般在 10.5% 以上。铬是不锈钢耐腐蚀的关键元素。当不锈钢暴露在空气中或接触到氧化性环境时,铬会与氧气发生反应,在不锈钢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、连续的氧化膜,称为钝化膜。这层钝化膜主要成分是铬的氧化物(如 Cr₂O₃)。例如,在大气环境下,铬原子会迅速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,形成几纳米厚的钝化膜。这种钝化膜能够阻止氧气、水以及其他腐蚀性介质进一步接触不锈钢的基体,从而起到保护作用。
钝化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。它能够自我修复,当这层膜受到轻微损伤(如划伤或局部腐蚀)时,只要周围环境中有足够的氧气,铬元素会继续与氧气反应,重新生成钝化膜,使不锈钢继续保持耐腐蚀性能。
合金元素的协同作用
除了铬元素外,其他合金元素也对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起到协同作用。例如,镍(Ni)元素在不锈钢中可以扩大钝化区的范围。镍能够使不锈钢在更广泛的化学环境中保持钝化状态,尤其在一些还原性环境中。当不锈钢含有一定量的镍(如 8% - 20%)时,即使在含有少量还原剂的环境下,也能够维持钝化膜的稳定性,防止不锈钢被腐蚀。
钼(Mo)元素也是重要的合金元素。它主要用于增强不锈钢对含氯离子(Cl⁻)等卤族离子环境的耐腐蚀性。在海水中或含有氯化物的工业介质中,钼可以阻止氯离子对钝化膜的破坏。含有钼的不锈钢(如 316 系列,钼含量约 2% - 3%)能够有效地抵抗点蚀和缝隙腐蚀,因为钼可以使钝化膜更加致密,并且在氯离子存在的情况下,能够更好地修复受损的钝化膜。
晶体结构的影响
不锈钢的晶体结构也与耐腐蚀性有关。奥氏体不锈钢(如 304、316)具有面心立方晶体结构。这种结构使得不锈钢中的原子排列紧密,有利于钝化膜的形成和稳定。在面心立方结构中,铬、镍等合金元素能够更好地分布在晶体结构中,与氧气反应形成均匀的钝化膜。而且这种结构在受到外界应力或腐蚀介质攻击时,能够通过晶格滑移等方式来缓解应力集中,减少局部腐蚀的可能性。
相比之下,马氏体不锈钢的晶体结构为体心立方结构,其耐腐蚀性相对较弱。但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和合金化,也可以提高其耐腐蚀性。例如,在马氏体不锈钢中添加足够的铬和镍元素,并进行回火处理,可以改善其晶体结构,增强其耐腐蚀性。
|